野人先生:冰淇淋黑马的 "野" 与 "劫"
一、 行业寒冬中的逆袭黑马:这个 "开店机器" 有多野?
然而野人先生却逆势崛起,这个卖着 28-38 元甜筒的冰淇淋品牌,短短2年内将门店数扩张至1000家,冲进 98 座城市,成为行业瞩目的黑马。
2024 年,它像打了鸡血似的开出 160 家门店;2025 年更猛,前五个月直接砸下 280 家,相当于每天都有 1.8 家野人先生在全国不同角落 "破土而出"。
这种近乎疯狂的扩张速度,让它从一个小众意式冰淇淋品牌,一跃成为行业里的 "野人"。
二、把冰淇淋玩成 "国潮实验":年轻人为什么买账?
能让消费者在 38 元的价格面前掏出钱包,野人先生的 "野",藏在对年轻人的精准拿捏里。
1. 从味蕾到颜值,把 "反套路" 玩到极致
当其他冰淇淋还在比拼 "奶味多浓、甜度多高 "时,野人先生剑走偏锋 —专攻意式 Gelato,用牛奶代替大量奶油,打出" 低脂绵密像舔云朵 "的招牌。这种口感确实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既能解馋,又能少点" 负罪感 "。
更绝的是它的口味脑洞。别人做巧克力、香草,它偏要搞 "中式混搭":五常大米味的甜筒带着米香回甘,龙井味里飘着茶叶的清苦,醪糟味甚至能吃出点微醺感。
连造型也在反套路:放弃传统的圆球状,做成尖尖的 "小帽子" 形状,拿在手里拍照,辨识度拉满,每次打卡都有新鲜感。
2. 营销套路:从试吃到分时售,把 "占便宜心理" 摸透
更懂人心的是它的 "试吃战术"。不同于其他品牌 "抠抠搜搜" 的小份试吃,野人先生的店员会主动递上满满一勺,"尝完觉得不喜欢再走",但多数人尝完就忍不住掏钱了。
分时售卖更是玩活了 "饥饿营销" :上午 10 点到 12 点只卖经典口味,下午 2 点到 4 点上限定款,晚上 6 点后出 "夜市特供"。有些顾客为了吃到喜欢的口味,特意定时去买,感觉像在抢限量款。每天21:00之后的买一送一不仅引来消费者排队抢购,更是侧面展现了品牌“拒绝隔夜”的宣传。
3. 环保 + 情绪价值:把门店变成 "年轻人的充电站"
去年夏天,"野人先生的杯子能吃吗" 冲上热搜。原来它用的是玉米淀粉做的环保杯,有人还真的咬了一口:"有点像没味道的饼干,虽然不建议吃,但觉得很环保,瞬间对品牌有了好感。"
门店设计更是戳中 "情绪价值"。不同于传统冰淇淋店的拥挤,野人先生的门店摆着小沙发、绿植,灯光暖黄,像个迷你咖啡馆。下班了、逛街累了,买个甜筒坐半小时,还能拍张氛围感照片发朋友圈,妥妥的情绪加油站。
三、翻车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38 元的甜筒藏着多少坑?
但再火的品牌,也架不住 "翻车" 的速度。
1. 价格争议:"一个甜筒 = 三杯奶茶",谁在为溢价买单?
"28 元一个球,38 元两个球,这价格够买三杯奶茶了!" 网友在评论区吐槽。野人先生的毛利率超 60%,这远超过普通冰淇淋的毛利率。
更让人不满的是 "性价比滑坡"。有顾客反映,之前试吃很大方,现在递过来的勺子只有指甲盖大;杯子也从厚实的环保杯,换成了薄款,说是环保,感觉像偷工减料。
2. 品控崩坏:"现做" 变 "预制品搅拌"
多位消费者发现,门店使用的牛奶浆料包外包装明确标注“保质期6个月”。面对质疑,门店解释这是“冰淇淋基础底料”,但消费者困惑:依赖预调料的制作过程,能否真正兑现“当天现做”的承诺?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发酵。有消费者称吃出“质感跟硬塑料一样”的异物,店长坚称是“冻过的果皮”;其他投诉包括毛发、不明蛋白质甚至蟑螂。2025年平台数据显示,野人先生外卖差评率较堂食高出17%。
这些藏在甜筒里的 "坑",戳破的不仅是 38 元的价格泡沫,更是 "现做"" 优质 " 的品牌滤镜,当溢价撑不起品质,口碑的崩塌或许比冰淇淋融化得更快 。
四、加盟模式:60 万开店背后的 "造富密码" 与隐忧
支撑起千家门店版图的,是野人先生一套精心设计的加盟体系 —— 它既是品牌扩张的引擎,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想开一家野人先生?先准备好 60 万启动资金。其中光是给公司的"入门费" 就占了近一半:首次加盟需支付约 29 万元,这还不包括装修、房租和人工成本。开业后,加盟商还需缴纳营业额的3%作为管理费,这笔费用直接在系统扣除。
同时,野人先生对加盟商的筛选堪称 "严苛"。创始人下场面试候选人,直言 "没有餐饮行业经验的报名者目前都没通过"。整个加盟流程像场闯关游戏:先过网申筛选,再查履历背景,最后验资 + 创始人面谈,层层把关。
加盟的城市差异藏着暗礁。在三线城市,虽然外卖订单能占 45%,但冰淇淋复购率比一线城市低了 9 个百分点。为此,野人先生采取 "保守拓城" 策略:多数三线城市只规划 2-3 家店,主力门店仍扎堆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圈,毕竟那里的年轻人更愿意为 38 元的甜筒买单。
五、上市疑云与赛道困局:冰淇淋玩家的冬天怎么过?
8 月初,野人先生在招聘平台挂出 "财务审计(港股 IPO 方向)" 的职位,消息一出,市场立刻炸开了锅 —— 这是要冲刺港股上市了?
仅隔一天(8 月 6 日),创始人崔渐为就火速降温:"公司目前很弱小,完全没有 IPO 的规划和具体时间表。" 没过多久,那条招聘信息也悄悄下架,像从没出现过一样。
同时,冰淇淋赛道上的厮杀早已白热化。光明旗下的 "爱茜茜里" 正在加速拓店,乐乐茶这类茶饮品牌也跑来分一杯羹,连咖啡店都想来插一脚。更要命的是 "季节性魔咒"—— 冬天一来,冰淇淋店就集体变冷清。有店员透露,冬季营业额只剩夏天的三分之一,有的店只能靠卖热饮勉强撑着,堪称 "冰火两重天"。
在这个挤满玩家的赛道上,野人先生既要应对同行的围追堵截,又要破解 "冬天卖不动" 的难题,这道关,无疑是横在野人先生面前的一座陡坡。
六、狂奔之后,每一口 "云朵" 都要经得住细品
从 “1000 家店的狂奔”,到“上市疑云的反转”;从 "年轻人的冰淇淋新宠",到“品控争议的漩涡”。野人先生的故事,像极了当下很多网红品牌的缩影:靠创意和营销快速出圈,却在基本功上栽了跟头。
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38 元的价格,得配得上 38 元的品质;"现做"" 环保 " 的口号,不能只是营销话术;1000 家店的数量,更要匹配 1000 家店的品控。
野人先生的 “野” 与 “考题”,才刚刚铺开。是被扩张的冲劲带偏方向,还是守住甜筒里的真材实料?是沦为转瞬即逝的网红符号,还是能熬成值得品味的经典?
所有狂奔的品牌,终要回答同一个问题:能否在喧嚣后站稳脚跟。
答案,藏在每一口冰淇淋的温度里,也藏在它接下来每一步的选择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雪糕刺客”钟薛高沦落到2.5元清仓,哈根达斯陷入关店潮甚至传出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高端冰淇淋市场似乎进入寒冬。
然而野人先生却逆势崛起,这个卖着 28-38 元甜筒的冰淇淋品牌,短短2年内将门店数扩张至1000家,冲进 98 座城市,成为行业瞩目的黑马。
图片来源野人先生官网
2024 年,它像打了鸡血似的开出 160 家门店;2025 年更猛,前五个月直接砸下 280 家,相当于每天都有 1.8 家野人先生在全国不同角落 "破土而出"。
这种近乎疯狂的扩张速度,让它从一个小众意式冰淇淋品牌,一跃成为行业里的 "野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
二、把冰淇淋玩成 "国潮实验":年轻人为什么买账?
能让消费者在 38 元的价格面前掏出钱包,野人先生的 "野",藏在对年轻人的精准拿捏里。
1. 从味蕾到颜值,把 "反套路" 玩到极致
当其他冰淇淋还在比拼 "奶味多浓、甜度多高 "时,野人先生剑走偏锋 —专攻意式 Gelato,用牛奶代替大量奶油,打出" 低脂绵密像舔云朵 "的招牌。这种口感确实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既能解馋,又能少点" 负罪感 "。
更绝的是它的口味脑洞。别人做巧克力、香草,它偏要搞 "中式混搭":五常大米味的甜筒带着米香回甘,龙井味里飘着茶叶的清苦,醪糟味甚至能吃出点微醺感。
从左向右依次为:羽衣甘蓝青苹果口味、南瓜口味、山楂口味
连造型也在反套路:放弃传统的圆球状,做成尖尖的 "小帽子" 形状,拿在手里拍照,辨识度拉满,每次打卡都有新鲜感。
2. 营销套路:从试吃到分时售,把 "占便宜心理" 摸透
“当天现做,拒绝隔夜”“不加一滴水”,口号喊得响亮,让人吃得放心。

图片来源网络
更懂人心的是它的 "试吃战术"。不同于其他品牌 "抠抠搜搜" 的小份试吃,野人先生的店员会主动递上满满一勺,"尝完觉得不喜欢再走",但多数人尝完就忍不住掏钱了。
分时售卖更是玩活了 "饥饿营销" :上午 10 点到 12 点只卖经典口味,下午 2 点到 4 点上限定款,晚上 6 点后出 "夜市特供"。有些顾客为了吃到喜欢的口味,特意定时去买,感觉像在抢限量款。每天21:00之后的买一送一不仅引来消费者排队抢购,更是侧面展现了品牌“拒绝隔夜”的宣传。
图片来源网络
3. 环保 + 情绪价值:把门店变成 "年轻人的充电站"
去年夏天,"野人先生的杯子能吃吗" 冲上热搜。原来它用的是玉米淀粉做的环保杯,有人还真的咬了一口:"有点像没味道的饼干,虽然不建议吃,但觉得很环保,瞬间对品牌有了好感。"
图片来源小红书
门店设计更是戳中 "情绪价值"。不同于传统冰淇淋店的拥挤,野人先生的门店摆着小沙发、绿植,灯光暖黄,像个迷你咖啡馆。下班了、逛街累了,买个甜筒坐半小时,还能拍张氛围感照片发朋友圈,妥妥的情绪加油站。
三、翻车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38 元的甜筒藏着多少坑?
但再火的品牌,也架不住 "翻车" 的速度。
1. 价格争议:"一个甜筒 = 三杯奶茶",谁在为溢价买单?
"28 元一个球,38 元两个球,这价格够买三杯奶茶了!" 网友在评论区吐槽。野人先生的毛利率超 60%,这远超过普通冰淇淋的毛利率。
图片来源野人先生小程序
更让人不满的是 "性价比滑坡"。有顾客反映,之前试吃很大方,现在递过来的勺子只有指甲盖大;杯子也从厚实的环保杯,换成了薄款,说是环保,感觉像偷工减料。
2. 品控崩坏:"现做" 变 "预制品搅拌"
多位消费者发现,门店使用的牛奶浆料包外包装明确标注“保质期6个月”。面对质疑,门店解释这是“冰淇淋基础底料”,但消费者困惑:依赖预调料的制作过程,能否真正兑现“当天现做”的承诺?
图片来源小红书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发酵。有消费者称吃出“质感跟硬塑料一样”的异物,店长坚称是“冻过的果皮”;其他投诉包括毛发、不明蛋白质甚至蟑螂。2025年平台数据显示,野人先生外卖差评率较堂食高出17%。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些藏在甜筒里的 "坑",戳破的不仅是 38 元的价格泡沫,更是 "现做"" 优质 " 的品牌滤镜,当溢价撑不起品质,口碑的崩塌或许比冰淇淋融化得更快 。
四、加盟模式:60 万开店背后的 "造富密码" 与隐忧
支撑起千家门店版图的,是野人先生一套精心设计的加盟体系 —— 它既是品牌扩张的引擎,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想开一家野人先生?先准备好 60 万启动资金。其中光是给公司的"入门费" 就占了近一半:首次加盟需支付约 29 万元,这还不包括装修、房租和人工成本。开业后,加盟商还需缴纳营业额的3%作为管理费,这笔费用直接在系统扣除。
同时,野人先生对加盟商的筛选堪称 "严苛"。创始人下场面试候选人,直言 "没有餐饮行业经验的报名者目前都没通过"。整个加盟流程像场闯关游戏:先过网申筛选,再查履历背景,最后验资 + 创始人面谈,层层把关。
加盟的城市差异藏着暗礁。在三线城市,虽然外卖订单能占 45%,但冰淇淋复购率比一线城市低了 9 个百分点。为此,野人先生采取 "保守拓城" 策略:多数三线城市只规划 2-3 家店,主力门店仍扎堆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圈,毕竟那里的年轻人更愿意为 38 元的甜筒买单。
五、上市疑云与赛道困局:冰淇淋玩家的冬天怎么过?
8 月初,野人先生在招聘平台挂出 "财务审计(港股 IPO 方向)" 的职位,消息一出,市场立刻炸开了锅 —— 这是要冲刺港股上市了?
图片来源网络
仅隔一天(8 月 6 日),创始人崔渐为就火速降温:"公司目前很弱小,完全没有 IPO 的规划和具体时间表。" 没过多久,那条招聘信息也悄悄下架,像从没出现过一样。
同时,冰淇淋赛道上的厮杀早已白热化。光明旗下的 "爱茜茜里" 正在加速拓店,乐乐茶这类茶饮品牌也跑来分一杯羹,连咖啡店都想来插一脚。更要命的是 "季节性魔咒"—— 冬天一来,冰淇淋店就集体变冷清。有店员透露,冬季营业额只剩夏天的三分之一,有的店只能靠卖热饮勉强撑着,堪称 "冰火两重天"。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个挤满玩家的赛道上,野人先生既要应对同行的围追堵截,又要破解 "冬天卖不动" 的难题,这道关,无疑是横在野人先生面前的一座陡坡。
六、狂奔之后,每一口 "云朵" 都要经得住细品
从 “1000 家店的狂奔”,到“上市疑云的反转”;从 "年轻人的冰淇淋新宠",到“品控争议的漩涡”。野人先生的故事,像极了当下很多网红品牌的缩影:靠创意和营销快速出圈,却在基本功上栽了跟头。
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38 元的价格,得配得上 38 元的品质;"现做"" 环保 " 的口号,不能只是营销话术;1000 家店的数量,更要匹配 1000 家店的品控。
图片来源网络
野人先生的 “野” 与 “考题”,才刚刚铺开。是被扩张的冲劲带偏方向,还是守住甜筒里的真材实料?是沦为转瞬即逝的网红符号,还是能熬成值得品味的经典?
所有狂奔的品牌,终要回答同一个问题:能否在喧嚣后站稳脚跟。
答案,藏在每一口冰淇淋的温度里,也藏在它接下来每一步的选择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