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上市狂飙中的掉队者CoCo:从初代出海品牌到关店狂潮
CoCo都可:珍珠奶茶教父的“温水困境”
2025年2月古茗在港交所上市;3月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突破 1000 亿港元,成为港股开年最大 IPO;4月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约 4.11 亿美元,是首个登陆美股的新茶饮品牌。
5月港股茶饮板块再添新军,沪上阿姨以216亿港元市值敲响铜锣。而在这场资本盛宴的角落,一位创立二十八年的“元老”正陷入沉默——CoCo都可。这个曾定义大陆现制茶饮的全球品牌,手握3000家门店,却面临增长停滞、定位模糊的严峻挑战。
一、珍珠奶茶教父的“慢半拍”困局
(一)全球扩张的“虚胖”假象
凭借早期先发优势,CoCo都可迅速铺开全球地图,成为华人世界的茶饮符号。然而其大陆门店增长却陷入停滞,2024年新增门店不足200家,被蜜雪冰城(年增超3000店)、沪上阿姨等品牌碾压。全球3000店的光环下,大陆市场引擎已然熄火。
(二)产品创新的“怀旧陷阱”
“奶茶三兄弟”、“鲜百香双响炮”、“鲜芋牛奶”曾是现象级产品,但CoCo都可在鲜果茶、健康化浪潮中反应迟缓。当沪上阿姨以“每日健康+”重塑价值、喜茶以“真果现剥”建立壁垒时,CoCo都可仍困于“经典款”的路径依赖。2024年其新品贡献率不足15%,远低于行业30%的均值,产品矩阵老化成为致命伤。

二、定位迷失:在“高端”与“下沉”间进退失据
(一)价格带撕裂的苦果
CoCo都可主力价格带(12-18元)被卷入残酷绞杀。高端市场,喜茶、奈雪以品牌溢价和空间体验抢夺客群;下沉市场,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茶瀑布”以极致性价比鲸吞份额。CoCo既无高端品牌的社交货币价值,又无下沉品牌的成本优势,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推出“手作系列”后单价更是一路飙升,不少网友直呼:越来越贵!
(二)区域加盟模式的巨型门槛
CoCo早期采用区域授权加盟模式,对加盟商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要求较高,早期区域授权加盟模式要求加盟商与总部各出资 150 万元,且需在两年内开设至少10家门店,资金门槛和开店任务要求都很高,将大量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坚持“区域保护”的政策,使其错过2015-2020下沉市场的黄金期。
2024年CoCo终于顺应市场变化,开放单店加盟。单店投资从300万+骤降至30万,但强制使用台湾进口设备(约占开店成本40%),这似乎在无形中又增添了一道隐形的门槛。
三、供应链:全球化优势下的本土化失灵
(一)“大而不强”的物流之痛
CoCo虽拥有全球采购网络,却未在中国大陆建成高效仓配体系。其区域仓覆盖密度不足沪上阿姨的三分之一,导致三线以下门店补货周期长达5天(行业标杆为48小时)。供应链成本占比高达34.2%,直接侵蚀加盟商利润。
(二)数字化基建的致命缺口
当沪上阿姨以数字化系统实现“千店千面”精准运营时,CoCo都可的门店管理仍依赖传统督导模式。其2024年才上线的会员系统,用户活跃度不足喜茶的1/5。技术断层导致消费者洞察滞后,新品开发常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温水煮青蛙:品牌老化的三大病灶
(一)形象迭代的迟滞
沪上阿姨十年间三次升级视觉系统,从“卷发阿姨”到“摩登女郎”,而CoCo都可的“橙色双响炮”标识沿用二十年未变。年轻消费者调研中,其品牌“老化感”认知率达67%,在TOP10茶饮中高居榜首。

(二)营销传播的失语
在茶饮品牌争相布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CoCo声量持续走低。2024年其社交媒体总互动量不足古茗的三分之一,更被蜜雪冰城魔性IP碾压。当对手用内容构建品牌文化时,CoCo仍在投放传统广告。虽然后来先后联名奥特曼、三丽鸥、《全职猎人》等二次元小众圈子,网络反响不错,但和同品牌联名的Fendi、茅台等网络大爆款相比仍是处于下风。

(三)本土化战略的傲慢
坚持台湾总部集权决策,导致大陆市场反应迟缓。沪上阿姨因“北伐战略”雄踞华北,蜜雪冰城借“农村包围城市”登顶,而CoCo对区域消费差异的漠视,使其在北方鲜果茶、西南厚奶等细分赛道节节败退。
五、破局关键:在“颠覆”与“消亡”间抉择
“品牌最大的危险不是失败,而是被遗忘。”
CoCo都可靠珍珠奶茶开创时代,却也因时代更迭陷入危机,如何转型成破局关键。
(一)彻底拥抱下沉
推出独立子品牌,以8-10元价格带正面迎战蜜雪冰城。复制沪上阿姨“茶瀑布”的轻加盟模式,将单店投资压至10万以内。
三年内建成8大区域中心仓,将三线城市配送时效压缩至48小时内,供应链成本压降至30%以下。
(三)品牌重新定位
切割“怀旧”、“手作”标签。借鉴沪咖策略打造高端副线,用东方美学重构品牌叙事。
新茶饮的上市潮是资本市场的盛宴,更是品牌进化论的残酷考场。当沪上阿姨以“北伐战略”和“健康+”重构价值,蜜雪冰城用供应链铁网筑起护城河,CoCo都可的困局揭示了一条行业真理:在快消赛道,怀旧是情怀的墓志铭,而非商业的通行证。

这位珍珠奶茶教父的命运转折点已然到来——要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温水,要么成为商学院教材里“创新者的窘境”新案例。茶饮战争没有中场休息,只有永不停歇的颠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25年2月古茗在港交所上市;3月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市值突破 1000 亿港元,成为港股开年最大 IPO;4月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约 4.11 亿美元,是首个登陆美股的新茶饮品牌。
5月港股茶饮板块再添新军,沪上阿姨以216亿港元市值敲响铜锣。而在这场资本盛宴的角落,一位创立二十八年的“元老”正陷入沉默——CoCo都可。这个曾定义大陆现制茶饮的全球品牌,手握3000家门店,却面临增长停滞、定位模糊的严峻挑战。

一、珍珠奶茶教父的“慢半拍”困局
(一)全球扩张的“虚胖”假象
凭借早期先发优势,CoCo都可迅速铺开全球地图,成为华人世界的茶饮符号。然而其大陆门店增长却陷入停滞,2024年新增门店不足200家,被蜜雪冰城(年增超3000店)、沪上阿姨等品牌碾压。全球3000店的光环下,大陆市场引擎已然熄火。
(二)产品创新的“怀旧陷阱”
“奶茶三兄弟”、“鲜百香双响炮”、“鲜芋牛奶”曾是现象级产品,但CoCo都可在鲜果茶、健康化浪潮中反应迟缓。当沪上阿姨以“每日健康+”重塑价值、喜茶以“真果现剥”建立壁垒时,CoCo都可仍困于“经典款”的路径依赖。2024年其新品贡献率不足15%,远低于行业30%的均值,产品矩阵老化成为致命伤。

(一)价格带撕裂的苦果
CoCo都可主力价格带(12-18元)被卷入残酷绞杀。高端市场,喜茶、奈雪以品牌溢价和空间体验抢夺客群;下沉市场,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茶瀑布”以极致性价比鲸吞份额。CoCo既无高端品牌的社交货币价值,又无下沉品牌的成本优势,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推出“手作系列”后单价更是一路飙升,不少网友直呼:越来越贵!
(二)区域加盟模式的巨型门槛
CoCo早期采用区域授权加盟模式,对加盟商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要求较高,早期区域授权加盟模式要求加盟商与总部各出资 150 万元,且需在两年内开设至少10家门店,资金门槛和开店任务要求都很高,将大量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坚持“区域保护”的政策,使其错过2015-2020下沉市场的黄金期。
2024年CoCo终于顺应市场变化,开放单店加盟。单店投资从300万+骤降至30万,但强制使用台湾进口设备(约占开店成本40%),这似乎在无形中又增添了一道隐形的门槛。

三、供应链:全球化优势下的本土化失灵
(一)“大而不强”的物流之痛
CoCo虽拥有全球采购网络,却未在中国大陆建成高效仓配体系。其区域仓覆盖密度不足沪上阿姨的三分之一,导致三线以下门店补货周期长达5天(行业标杆为48小时)。供应链成本占比高达34.2%,直接侵蚀加盟商利润。
(二)数字化基建的致命缺口
当沪上阿姨以数字化系统实现“千店千面”精准运营时,CoCo都可的门店管理仍依赖传统督导模式。其2024年才上线的会员系统,用户活跃度不足喜茶的1/5。技术断层导致消费者洞察滞后,新品开发常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温水煮青蛙:品牌老化的三大病灶
(一)形象迭代的迟滞
沪上阿姨十年间三次升级视觉系统,从“卷发阿姨”到“摩登女郎”,而CoCo都可的“橙色双响炮”标识沿用二十年未变。年轻消费者调研中,其品牌“老化感”认知率达67%,在TOP10茶饮中高居榜首。

在茶饮品牌争相布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CoCo声量持续走低。2024年其社交媒体总互动量不足古茗的三分之一,更被蜜雪冰城魔性IP碾压。当对手用内容构建品牌文化时,CoCo仍在投放传统广告。虽然后来先后联名奥特曼、三丽鸥、《全职猎人》等二次元小众圈子,网络反响不错,但和同品牌联名的Fendi、茅台等网络大爆款相比仍是处于下风。

坚持台湾总部集权决策,导致大陆市场反应迟缓。沪上阿姨因“北伐战略”雄踞华北,蜜雪冰城借“农村包围城市”登顶,而CoCo对区域消费差异的漠视,使其在北方鲜果茶、西南厚奶等细分赛道节节败退。
五、破局关键:在“颠覆”与“消亡”间抉择
“品牌最大的危险不是失败,而是被遗忘。”
CoCo都可靠珍珠奶茶开创时代,却也因时代更迭陷入危机,如何转型成破局关键。
(一)彻底拥抱下沉
推出独立子品牌,以8-10元价格带正面迎战蜜雪冰城。复制沪上阿姨“茶瀑布”的轻加盟模式,将单店投资压至10万以内。
三年内建成8大区域中心仓,将三线城市配送时效压缩至48小时内,供应链成本压降至30%以下。
(三)品牌重新定位
切割“怀旧”、“手作”标签。借鉴沪咖策略打造高端副线,用东方美学重构品牌叙事。
新茶饮的上市潮是资本市场的盛宴,更是品牌进化论的残酷考场。当沪上阿姨以“北伐战略”和“健康+”重构价值,蜜雪冰城用供应链铁网筑起护城河,CoCo都可的困局揭示了一条行业真理:在快消赛道,怀旧是情怀的墓志铭,而非商业的通行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