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高贵”人设,被市场狠狠“教育”了!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句“教育消费者成熟”,让这家水果巨头陷入舆论漩涡,也揭开了高价水果背后的商业逻辑裂缝。
最近水果圈的瓜有点甜 —— 哦不,是有点酸。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句 “要教育消费者成熟”,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热搜。网友们吵翻了天,连资本市场都坐不住了:8 月 11 日百果园股价盘中暴跌 8%,最低跌到 1.61 港元,收盘时还跌着 2.29%。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不少网友吐槽百果园的水果贵得离谱,“月薪两万都吃不起”成了流行梗。面对汹涌的民意,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一则流出的采访视频里非但没安抚,反而抛出一番“高论”: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这话一出,网友血压瞬间拉满——合着是我“不成熟”,才配不上您家的高贵水果? “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的话题火速登顶微博热搜第一,评论区彻底沦陷。
更刺激的在后面:8月11日,港股开盘,百果园盘中一度暴跌8%! 最低跌至1.61港元。 虽然尾盘略有回升,但最终仍收跌2.29%,报1.71港元/股。
一句话引发的“血案”?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这瓜,又大又扎心。
一、 “教育论”翻车现场:谁需要被“成熟”?
在引发争议的视频中,余惠勇阐述了他的商业哲学: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并不清楚的,所谓的便宜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划重点:
1. 商业本质:要么“利用无知”,要么“教育成熟”。
2. 百果园选择:做消费者的“人生导师”,走“教育成熟”路线。
3. 品牌姿态:“不迎合”! 消费者不懂“便宜”的真相,我们要“告知”。
网友神评瞬间刷屏:
“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市场会教你做人!”
“好家伙,买不起你家水果,是我认知不够?”
“这居高临下的姿态,是把顾客当学生训呢?”
“百果园先把自己‘教育’好吧!看看你家价格!”
眼看舆论彻底失控,百果园坐不住了。8月10日,公司火速回应:
“视频被断章取义了!” 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传播的短视频“有意截取了董事长发言最具争议的部分制造对立”,强调“完整的内容有前因后果,并非文中断章取义”。
然而,这波危机公关,网友买账吗?
看看热搜话题下依然沸腾的讨论和满屏的购物小票:“一个苹果23.5元?六个草莓25元?一个西瓜90元?”答案似乎很明显。
“断章取义”的解释,没能浇灭消费者被“教育”后燃起的怒火。 那番话的核心逻辑——“消费者无知需要被教育”、“品牌有资格不迎合”——已经深深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二、 价格刺客?百果园的“高贵”与现实的“骨感”
抛开争议言论,百果园的价格,确实是长久以来被吐槽的重灾区。
随手在社交媒体一搜,全是“肉疼”的见证:
“一个苹果23.5元” - 这是镶金边了?
“一个西瓜90元” - 确定是西瓜不是金瓜?
媒体实地调查更扎心:
同样的耙耙柑:
百果园:9.9元/斤
旁边20米水果店:7.9元/斤
价差如此之大,百果园店员解释:成本高! 但问题是,这高成本,真的100%转化成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高品质吗?
百果园从创立之初就标榜自己是“高端水果专家”,搞ABC水果分级(A级最好,C级基本不卖),推出“三无退货”(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确实风光过一阵子。但时代变了!
如今生鲜江湖群雄并起:
山姆、Costco: 量大质优,会员制带来极致性价比。
盒马、盒马奥莱、叮咚买菜、朴朴超市: 生鲜电商次日达甚至半小时达,价格透明常有优惠。
社区团购、拼多多: 产地直发,砍掉中间商,价格优势碾压。
百果园曾经的“高端护城河”,在这些新势力的冲击下,显得脆弱不堪。 消费者发现,同样品质(甚至更好)的水果,别处便宜太多了! 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三、 后院起火:关店、亏损,日子不好过!
光看热闹还不够,百果园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亮起了红灯。看看最新的2024年财报,只能用“惨淡”形容:
营收大跌: 全年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增速不仅没了,还倒退了。
关店潮涌: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数量同比净减少966家,算下来,平均每天要关掉近2.6家店!
这数据,看得人心惊肉跳。 一边是消费者吐槽“吃不起”,一边是门店加速关闭、业绩大幅下滑。董事长还在谈“教育消费者”,这画风,是不是有点魔幻?
更让消费者信心动摇的是品质问题:
2023年315晚会: 曝光百果园门店存在“烂果制果切” 的乱象。
2024年: 武汉约300家百果园门店因“隔夜果充鲜果” 等问题被暂停鲜切业务。
这些负面事件,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高价=高质”的信任基础。 你卖得贵,理由是要保证品质,结果却被曝出用烂果、隔夜果?这“教育”消费者的底气,从何而来?
四、钟薛高“前车之鉴”:傲慢的代价与反转的反思
余惠勇那句“教育消费者成熟”和“不迎合”,令人瞬间联想到另一个因类似言论跌落的品牌——钟薛高。
回顾钟薛高的“跌落神坛”之路:
1. “傲慢”的崩坏轨迹
2. 迟来的澄清与未愈的伤疤
3. 血泪启示录
剪辑争议≠本质问题:即便钟薛高部分言论遭扭曲,其核心危机仍在于质价失衡与沟通傲慢。判决书澄清了剪辑,但未否认高价雪糕与品质落差的矛盾。
信任修复窗口极短:消费者情绪一旦点燃,品牌需以闪电速度+真诚行动回应。钟薛高四年维权错失黄金补救期,百果园若纠缠于“断章取义”辩解,恐步其后尘。
五、 前路迷茫:百果园的高端梦,还能做多久?
百果园的核心逻辑是:我们卖得贵,是因为品质真的超好,成本真的超高。余惠勇强调:“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内在品质差到四五倍”。他们标榜低损耗(据说全链路仅5%)、严标准、好产地。
但现实很骨感:
1. 品质感知落差: 越来越多消费者实测反馈,同款水果在百果园买的和菜市场/电商买的,吃起来差别没那么大! 这巨大的价差,值吗?
2. 平价巨头的冲击: 山姆、盒马奥莱等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规模效应,同样能做到产地直采高品质,价格却亲民得多。
3. 消费者觉醒: 经济环境下行,消费更趋理性。“性价比”成为核心考量。大家不是不愿意为好东西花钱,而是拒绝为虚高的品牌溢价和模糊的“高端”概念买单。
余惠勇认为:“便宜的水果供大于求,而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这也是它贵的原因。” 但消费者想问:你定义的“好水果”,和消费者认可的“值这个价”的好水果,是一回事吗?当遍地都是“好水果”的选择时,“供不应求”还成立吗?
六、教育消费者?市场正在教育百果园!
百果园与钟薛高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傲慢的品牌姿态、脱离实际的高溢价、在品质信任上的翻车、以及面对新兴渠道的迟钝反应,都是危险的信号。
余惠勇董事长或许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教育消费者认知”的“正确”的事。但残酷的市场法则告诉我们:在商业世界里,从来只有消费者“教育”品牌,没有品牌能真正“教育”消费者。
百果园,是时候放下“教育者”的身段,认真听听消费者的声音,在品质、价格、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了。否则,“高端水果专家”的金字招牌,恐怕真的只能成为回忆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最近水果圈的瓜有点甜 —— 哦不,是有点酸。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一句 “要教育消费者成熟”,直接把自己送上了热搜。网友们吵翻了天,连资本市场都坐不住了:8 月 11 日百果园股价盘中暴跌 8%,最低跌到 1.61 港元,收盘时还跌着 2.29%。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图片来源网络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不少网友吐槽百果园的水果贵得离谱,“月薪两万都吃不起”成了流行梗。面对汹涌的民意,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一则流出的采访视频里非但没安抚,反而抛出一番“高论”: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图片来源网络
这话一出,网友血压瞬间拉满——合着是我“不成熟”,才配不上您家的高贵水果? “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的话题火速登顶微博热搜第一,评论区彻底沦陷。
图片来源微博
更刺激的在后面:8月11日,港股开盘,百果园盘中一度暴跌8%! 最低跌至1.61港元。 虽然尾盘略有回升,但最终仍收跌2.29%,报1.71港元/股。
图片来源网络
一句话引发的“血案”?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这瓜,又大又扎心。
一、 “教育论”翻车现场:谁需要被“成熟”?
在引发争议的视频中,余惠勇阐述了他的商业哲学: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并不清楚的,所谓的便宜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划重点:
1. 商业本质:要么“利用无知”,要么“教育成熟”。
2. 百果园选择:做消费者的“人生导师”,走“教育成熟”路线。
3. 品牌姿态:“不迎合”! 消费者不懂“便宜”的真相,我们要“告知”。
网友神评瞬间刷屏:
“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市场会教你做人!”
“好家伙,买不起你家水果,是我认知不够?”
“这居高临下的姿态,是把顾客当学生训呢?”
“百果园先把自己‘教育’好吧!看看你家价格!”
眼看舆论彻底失控,百果园坐不住了。8月10日,公司火速回应:
“视频被断章取义了!” 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传播的短视频“有意截取了董事长发言最具争议的部分制造对立”,强调“完整的内容有前因后果,并非文中断章取义”。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
然而,这波危机公关,网友买账吗?
看看热搜话题下依然沸腾的讨论和满屏的购物小票:“一个苹果23.5元?六个草莓25元?一个西瓜90元?”答案似乎很明显。
“断章取义”的解释,没能浇灭消费者被“教育”后燃起的怒火。 那番话的核心逻辑——“消费者无知需要被教育”、“品牌有资格不迎合”——已经深深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二、 价格刺客?百果园的“高贵”与现实的“骨感”
抛开争议言论,百果园的价格,确实是长久以来被吐槽的重灾区。
随手在社交媒体一搜,全是“肉疼”的见证:
“一个苹果23.5元” - 这是镶金边了?
“一个西瓜90元” - 确定是西瓜不是金瓜?
“六个草莓25元” - 草莓自由?不存在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
媒体实地调查更扎心:
同样的耙耙柑:
百果园:9.9元/斤
旁边20米水果店:7.9元/斤
社区水果店:低至3.3元/斤

图片来源小红书
价差如此之大,百果园店员解释:成本高! 但问题是,这高成本,真的100%转化成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高品质吗?
百果园从创立之初就标榜自己是“高端水果专家”,搞ABC水果分级(A级最好,C级基本不卖),推出“三无退货”(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确实风光过一阵子。但时代变了!
图片来源百果园官网
如今生鲜江湖群雄并起:
山姆、Costco: 量大质优,会员制带来极致性价比。
盒马、盒马奥莱、叮咚买菜、朴朴超市: 生鲜电商次日达甚至半小时达,价格透明常有优惠。
社区团购、拼多多: 产地直发,砍掉中间商,价格优势碾压。
百果园曾经的“高端护城河”,在这些新势力的冲击下,显得脆弱不堪。 消费者发现,同样品质(甚至更好)的水果,别处便宜太多了! 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三、 后院起火:关店、亏损,日子不好过!
光看热闹还不够,百果园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亮起了红灯。看看最新的2024年财报,只能用“惨淡”形容:
营收大跌: 全年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增速不仅没了,还倒退了。
图片来源百果园2024年报
巨额亏损: 更吓人的是,净亏损3.86亿元!要知道,这可是百果园自2020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图片来源百果园2024年报
关店潮涌: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数量同比净减少966家,算下来,平均每天要关掉近2.6家店!
这数据,看得人心惊肉跳。 一边是消费者吐槽“吃不起”,一边是门店加速关闭、业绩大幅下滑。董事长还在谈“教育消费者”,这画风,是不是有点魔幻?
更让消费者信心动摇的是品质问题:
2023年315晚会: 曝光百果园门店存在“烂果制果切” 的乱象。
2024年: 武汉约300家百果园门店因“隔夜果充鲜果” 等问题被暂停鲜切业务。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负面事件,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高价=高质”的信任基础。 你卖得贵,理由是要保证品质,结果却被曝出用烂果、隔夜果?这“教育”消费者的底气,从何而来?
四、钟薛高“前车之鉴”:傲慢的代价与反转的反思
余惠勇那句“教育消费者成熟”和“不迎合”,令人瞬间联想到另一个因类似言论跌落的品牌——钟薛高。
回顾钟薛高的“跌落神坛”之路:
1. “傲慢”的崩坏轨迹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因一段“爱买不买”的剪辑视频深陷舆论漩涡:2019年网传视频中,林盛谈及66元雪糕成本时被剪辑为“成本40就该卖66,爱买不买”,引发全网声讨。

图片来源微博
2025年8月,钟薛高官微发布《恶意剪辑"爱要不要"46页一审判决书》长文,控诉这场持续4年的舆论冤案:“一盆爱买不买的脏水,被泼了4年!官司从刑事打到民事,从上海打到北京,46页判决书才换来一句‘恶意剪辑’。” 然而,法律胜利未能挽回品牌——消费者早已用脚投票,渠道全面溃败,徒留“傲慢”标签在公众记忆里。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号
3. 血泪启示录
剪辑争议≠本质问题:即便钟薛高部分言论遭扭曲,其核心危机仍在于质价失衡与沟通傲慢。判决书澄清了剪辑,但未否认高价雪糕与品质落差的矛盾。
信任修复窗口极短:消费者情绪一旦点燃,品牌需以闪电速度+真诚行动回应。钟薛高四年维权错失黄金补救期,百果园若纠缠于“断章取义”辩解,恐步其后尘。
五、 前路迷茫:百果园的高端梦,还能做多久?
百果园的核心逻辑是:我们卖得贵,是因为品质真的超好,成本真的超高。余惠勇强调:“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内在品质差到四五倍”。他们标榜低损耗(据说全链路仅5%)、严标准、好产地。
但现实很骨感:
1. 品质感知落差: 越来越多消费者实测反馈,同款水果在百果园买的和菜市场/电商买的,吃起来差别没那么大! 这巨大的价差,值吗?
2. 平价巨头的冲击: 山姆、盒马奥莱等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规模效应,同样能做到产地直采高品质,价格却亲民得多。
3. 消费者觉醒: 经济环境下行,消费更趋理性。“性价比”成为核心考量。大家不是不愿意为好东西花钱,而是拒绝为虚高的品牌溢价和模糊的“高端”概念买单。
余惠勇认为:“便宜的水果供大于求,而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这也是它贵的原因。” 但消费者想问:你定义的“好水果”,和消费者认可的“值这个价”的好水果,是一回事吗?当遍地都是“好水果”的选择时,“供不应求”还成立吗?
六、教育消费者?市场正在教育百果园!
百果园与钟薛高的故事,像一面镜子。傲慢的品牌姿态、脱离实际的高溢价、在品质信任上的翻车、以及面对新兴渠道的迟钝反应,都是危险的信号。
余惠勇董事长或许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教育消费者认知”的“正确”的事。但残酷的市场法则告诉我们:在商业世界里,从来只有消费者“教育”品牌,没有品牌能真正“教育”消费者。
尊重消费者的钱包和智商,提供真正“值”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正道。

图片来源网络
百果园,是时候放下“教育者”的身段,认真听听消费者的声音,在品质、价格、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了。否则,“高端水果专家”的金字招牌,恐怕真的只能成为回忆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