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生烫米线不火了?网红餐饮速生速死的警示录

U88编辑部 · 2025-07-15 19:00:00 来源:U88编辑部 37

从县城小巷到北上广深CBD,凭借“牛肉+米线+废墟风”的模式,与“7元吊龙”“现切现烫”的极致性价比,生烫牛肉米线店成了不少地方的新晋排队王。最火的时候,有门店称自己单店翻台24轮,不少加盟品牌也喊出了“日入上万元”的口号。

社交平台上,有打工人自嘲“被米线店精准定位”,公司外卖半径三公里内必有新店——往往还不止一家;更有网友发出致命吐槽,“好像捅了生烫牛肉米线的老窝一样,每隔几十米就一家生烫牛肉米线,味道都差不多”。这场由短视频点燃的狂欢,在90天后演变成一场惨烈的撤退潮——第一批跟风开起来的云南生烫牛肉米线店,已经开始倒闭了。

01现制表演与流量魔法:网红米线的爆火密码

2025年初,一则“5圈烫熟,不熟免单”的短视频横扫抖音。画面中店员手持长嘴铜壶,滚烫高汤浇在鲜红牛肉片上,蒸汽升腾的视觉冲击引发病毒式传播——单条视频点赞破百万,直接点燃了生烫牛肉米线的全国热潮。

生烫牛肉米线的爆火绝非偶然,因为其精准切中了当代餐饮消费的三大深层情绪痛点。

安全焦虑:

在预制菜信任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警惕催生了"眼见为实"的补偿心理。生烫米线通过长嘴铜壶浇汤的"五圈现烫"仪式,将牛肉切片、烫煮的全过程可视化,用明档操作重构消费信任。这种"表演式现制"本质上是对工业化餐饮的反抗,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新鲜"支付溢价,即便实际成本可能低于预期。

性价比渴求:

其次7元吊龙的定价策略堪称教科书级,通过"低价爆品+组合套餐"形成价值错觉:7元吊龙+15元套餐看似实惠,实则通过免费小料、高汤底等隐性成本控制,将客单价稳定在20元左右。这种"锚定效应"完美踩中都市打工人的"穷鬼套餐"心理——既要满足基础营养需求,又不愿突破30元心理防线,是性价比渴求的精准狙击。

快节奏刚需:

从选菜到出餐3分钟的极限效率,将快餐的"效率革命"推向新高度。高峰期单店每小时可完成几百单,效率远超传统米线店。这种"闪电出餐"模式暗合Z世代的时间焦虑: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场景中,3分钟等待被视为可接受的时间成本,甚至成为"高效生活"的仪式感。

02从排队王到闭店潮:泡沫破裂的三重绞杀


当七月的热浪席卷街头,生烫米线的寒冬却骤然降临。广州天河南某店开业不足三月便贴出“旺铺招租”;小红书“#生烫米线转让”话题下,多条门店急售信息刷屏。这波闭店海啸背后,是三重致命绞杀:

价格战死局:

“7元吊龙”的引流策略遭遇牛肉价格16.3%的同比暴涨,活牛价格达26.93元/公斤。有加盟商算账:“每碗成本涨4元,不敢涨价只能减量,差评率将飙升40%”。当消费者发现肉片薄如蝉翼,所谓性价比瞬间崩塌。

同质化绞肉机:

“所有店都长一样!”有网友吐槽,“ABB式取名+废墟风装修,连小料台都复制粘贴”,乔杉杉、赵阗阗......消费者根本记不住品牌。更残酷的是客源分流:几百米内几家生烫店,日均营业额直接被腰斩,陷入“降价-偷工-客少”的死循环。

产品缺乏创新:

更致命的是产品创新乏力——生烫米线各家大差不差,同质化严重,此外产品后续上新力不足,没法保持顾客新鲜感。口味上既无法满足重口味群体的刺激需求,又难以摆脱清淡口感的先天缺陷,最终被消费者用味蕾投票淘汰。

生烫牛肉米线从爆火到闭店潮的崩塌,本质是三重绞杀的叠加效应:价格战导致成本失控,"7元吊龙"引流策略遭遇牛肉价格的暴涨,加盟商被迫减量引发差评潮;同质化竞争使门店沦为"复制粘贴"的绞肉机,ABB式命名、废墟风装修泛滥,客源分流下日均营业额腰斩;味觉基因缺陷则暴露品类硬伤,清淡口感与消费者重辣偏好错位,最终陷入"两头不靠"的生存困境。这场泡沫破裂揭示了网红餐饮依赖流量红利却忽视产品根基的致命缺陷。

03网红餐饮的速死诅咒:从天水麻辣烫到生烫米线的轮回


左:天水麻辣烫    右:生烫牛肉米线

生烫米线的崩塌剧本,与两年前的天水麻辣烫如出一辙。网红餐饮正陷入“三月兴起、四月铺开、五月鼎盛、六月消亡”的加速周期,其衰变轨迹惊人相似:兴起快、扩张猛、降温急。这场轮回揭示了新消费时代的残酷法则——当品牌将流量视为救命稻草,而非产品力的根基,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兴起快:流量红利的精准狙击

 两者的爆发均始于短视频时代的视觉奇观。天水麻辣烫凭借"甘谷辣椒泼油"的瞬间抓拍,单条视频点击量破亿,将西北小城推上热搜;生烫牛肉米线则以"长嘴铜壶五圈现烫"的仪式化操作,打造出"看得见的新鲜"标签。这种强感官刺激的内容传播,精准击穿都市人群的"反预制菜焦虑",3个月内实现全国门店数从0到几万的跨越式增长。

扩张猛:资本裹挟的野蛮生长

网红餐饮的爆发式增长往往始于资本裹挟的疯狂扩张。像天水麻辣烫和生烫牛肉米线就是例子,它们被流量选中,资本便如潮水般涌入,催生出加盟竞赛的畸形生态——品牌方以"三个月回本"的承诺吸引加盟商涌入,加盟商则被卷入一场豪赌,试图通过快速复制门店收割红利。这种金融化扩张模式将市场迅速推向饱和:同一条美食街可能同时涌现数十家同质化门店,用相同的装修风格、相似的促销口号争夺客源,最终将行业拖入"价格绞肉机"。

资本狂欢背后是供应链的深度捆绑。部分品牌通过"设备租赁+原料供应"的闭环体系,将加盟商与供应链企业深度绑定——加盟商需高价采购指定设备,使用统一配送的半成品原料,看似降低了运营门槛,实则将风险转嫁给下游。当品类热度达到顶峰,供应链企业估值飙升,而加盟商却在同质化竞争中陷入亏损泥潭,最终形成"品牌收割加盟商,供应链收割品牌"的恶性循环。

降温急:供应链的致命短板

当天水麻辣烫制作用的甘谷辣椒价格暴涨3倍后,加盟商立马转向河南辣椒,但是辣椒风味差异引发口碑崩塌;生烫牛肉米线也是一样,2025年5月牛肉批发价同比上涨16.3%,于是单店日成本增加,导致门店现金流断裂。

网红餐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品类生命周期越短,从业者越恐慌性追新。当"三个月换一季菜单"成为行业新常态,从业者陷入"流量绞肉机"的生存困境:既恐惧错过下一个"天水麻辣烫式"风口,又焦虑现有品类随时可能被新物种替代。这种集体性恐慌催生出畸形生态——产品创新沦为营销噱头,供应链沦为资本游戏,最终形成"越追新越短命,越短命越追新"的死亡螺旋。

04流量是网红餐饮的光环也是陷阱
生烫牛肉米线在小红书的营销

流量对餐饮创业的双刃剑效应,在生烫牛肉米线的速生速死中展现得尤为尖锐。当短视频平台将"长嘴铜壶浇汤"的视觉奇观转化为流量密码时,这个品类仅用3个月便完成从区域小吃到全国爆款的跃迁,单店日销峰值突破6000元。流量洪流既冲开了市场认知的闸门,也冲垮了商业本质的堤坝——数字幻象掩盖了产品力薄弱、运营粗放、供应链脆弱等致命缺陷。

流量红利催生的狂欢背后,是创业者对基本功的集体性忽视。为追逐"日入过万"的造富神话,90%的加盟商选择直接使用预制米线与冷冻牛肉,仅靠"现制表演"维持噱头。同质化竞争将整个品类拖入"价格绞肉机",而引流神话在成本黑洞面前不堪一击。

这场流量盛宴暴露了网红餐饮的集体焦虑:既恐惧错过风口,又沉迷收割红利。当品牌将90%资源投入短视频投放与门店复制,产品迭代、供应链优化、用户体验等核心环节反被边缘化。最终,生烫米线用本身赤裸裸的例子完成市场教育,又用赤裸裸的例子验证了一个残酷真相——流量能制造虚假繁荣,却无法替代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

05流量退潮后的生存启示


那些在2025年初疯狂扩张的加盟商不会想到,击垮他们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对"流量即价值"的盲目信仰。当行业进入"产品主义"回归周期,唯有那些在喧嚣中坚守基本盘的品牌,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

当短视频算法催生“三个月造神、三个月毁神”的加速度周期,跟风者往往成为行业膨胀期的炮灰。而穿越周期的幸存者,永远属于那些把现制表演转化为产品诚意、用供应链韧性对抗价格波动、以地域化创新延续品类生命的长期主义者。

这场"速生速死"的品类轮回,揭开了新餐饮时代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当流量成为唯一的救命稻草,产品力与供应链的根基不稳,终将引发雪崩式的崩塌。一条街五家米线店,最短10天倒闭的魔咒背后,是流量镰刀割向创业者的血腥盛宴。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